当前位置: 媒体聚焦 >
西部(重庆+成都)科学城规划出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日期:2024-08-27 09:20 来源:科学与人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1502
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子。要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8月23日,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近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重庆市政府批复(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三区三线”、用地等规划指标,优化交通、产业、功能、生态等规划核心要素,是科学城高新区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截图
同样作为西部科学城的组成部分,成都科学城在今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中给予了重要支持。
规划范围:重庆高新区(直管园),总面积约316平方千米。重庆高新区(直管园)位于中心城区中梁山、缙云山之间的西部槽谷地带,以浅丘地形为主,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区,是引领重庆向西发展的重要引擎。
范围包括7个镇(曾家镇、白市驿镇、走马镇、含谷镇、巴福镇、金凤镇、石板镇)3个街道(西永街道、虎溪街道、香炉山街道)及西永微电园全域。
功能定位:高新区(直管园)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规划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成渝地区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现代化新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山水共融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来源:西部重庆科学城微信公众号
根据《规划》,构建“一心聚核、两轴共生,双屏相映、三片协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心聚核。规划科学公园城市绿心,集聚金凤、西永、大学城等片区布局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交易、科技交流等功能,打造生态科创核心;
两轴共生。依托科学大道城市发展轴和城市绿廊,形成生态与文化、城市与自然融合发展主轴;
双屏相映。保护好中梁山、缙云山两个绿色生态屏障;
三片协同。坚持科学导向,构建北部研发策源、中部技术创新、南部产业生成三片协同,科研港、生命岛、科学谷、大学城、科创街等多点支撑的创新格局。

来源:西部重庆科学城微信公众号
在城镇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高新区(直管园)将推动“科、产、城”融合发展。
科,即: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科研港、生命岛、科学谷、大学城、科创街等创新载体,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产,即: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南部产业生成片区为主体,协同西永微电园、曾家、金凤等片区,突出“高”和“新”的特点,总体构建“3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城,即:美好城市“样板区”。面向科学家、创业者、新市民等多样人群需求,高水平完善品质居住空间、优质公共配套、优美生态环境等城市功能,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科技新城。
根据《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以下简称《规划》),对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截图
“支持成都布局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推动天府大道北延线、南延线科创走廊和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建设”。“加快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成都、重庆、绵阳“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优先保障科教用地和新型产业用地供给,以“一城多园”模式建设宜业宜学宜居的西部科学城,依托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支撑在川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打造先进核能、生物医学、空气动力等大科学装置集群”。

来源:成都科学城微信公众号
目前,成都科学城已形成“1+2”的实验室及“2+4”的大科学装置体系,聚集光场调控项目、电磁驱动装置等2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及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磁浮飞行风洞、准环对称仿星器、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等4个省级大科学装置,同步落地国家实验室及多个天府实验室。
成都科学城将继续秉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内核支撑、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承载地、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地、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主阵地的核心使命,坚决落实好《规划》中相关安排部署,围绕“一岛、一中心、一基地、四园区”的功能布局,聚焦环兴隆湖区域聚人兴产、航空动力科创区等新建区域快速起势,加快推动各项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