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
一、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总体情况
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技术转移中心)(简称西北中心)是科技部2015年批准成立的第7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西北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以国家技术转移“2+N”体系布局为依托,通过对整个西北地区创新资源的凝聚、整合与利用,形成以西安为中心,带动关中,辐射陕南、陕北,服务西北地区、连通丝路沿线国家、省份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转移转化新格局。
西北中心遵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改革牵引、创新机制,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纵横联动、强化协同”的基本原则,以建立科技成果创新链、资本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形成互联互通的技术市场,发展壮大技术转移机构,培养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有机融合,为实现国家层面技术转移制度、组织与保障体系的全面提升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发展现状及工作成效
(一)发展模式与特色
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成员单位包括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作为陕西省科技厅下属单位,主要职能为技术要素整合,市场化运作服务机制的设计等,西安科技大市场为技术要素市场化运作的主要平台,沣东示范基地主要着力于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聚集区、特色产业集群,三方协同促进区域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
西北中心建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联盟,联盟积极拓展合作空间,加强与西北地区、丝路沿线省份(区域)技术转移机构、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等专业化机构业务合作。
(二)建设布局情况
按照《新时期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高质量发展建设方案》要求,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建设着眼于国家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技术市场高质量发展推进的总体要求,围绕“立足西安、连通西部、面向丝路”的基本定位,目前已与西北五省科技管理部门协调,拟成立分中心和“一带一路”国家技术转移分中心等服务机构。
(三)工作思路与工作举措
西北中心以构筑西北地区市场导向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为契机,强化西北中心的资源配置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西北地区各省市间的深度合作,推动西北地区科技资源高效利用,打造“梯度技术转移-本地熟化-梯度技术再转移”的循环模式,促进区域创新经济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
1.发挥科技资源统筹作用。
(1)聚焦科技资源“挖掘”,推动形成科技资源“一张网”,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按照省科技厅“聚焦‘三器’目标,统筹科技资源;提供便捷服务,促进供需对接;推动数据共享,辅助政府决策”的整体思路,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已完成三个板块、九大功能模块,园区、机构、企业、平台、人才、成果、仪器、项目、专利、论文等十大主题数据库的秦创原网络平台建设。搭载科技金融服务、农科114咨询服务、成果登记等科技应用服务系统。
一是建立成果转化相关数据库,搜集整理成果转化专家库、成果库、需求库、产业资源库等,已入库专家597人,入库成果425项,入库企业236家。开展科技成果登记,2024年上半年已完成成果登记1000余项。
二是依托西安“两个中心”建设,吸引聚集省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并共享互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服务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服务西安“两个中心”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打造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后方。
三是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陕西)联盟、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联盟、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黄河流域科创联盟等支撑产业发展。
(2)聚焦科技资源“利用”,推动科技政策落地,建设“科技业务服务系统”。
着眼破解中小企业研发技术瓶颈,推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根据《陕西省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精神,建设完成了“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利用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大量存量科研成果等科技资源,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科技研发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从2020年平台建设至2023年3月,累计注册研发服务机构516家,注册企业7464家,线上填报需求1427个,平台撮合成功订单856个,合同金额共40816.86万元。为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平台成果的转移转化探索出一条新路,极大促进了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着眼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根据中、省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有关精神,建设了“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平台聚集服务机构213家,开放共享仪器设备10226台(套),提供2757项检测、实验服务,近五年(2017-2021)累计订单交易量11986项,服务共享机时数869万小时,支持各级科研项目500余项,交易总金额3.7亿元,省科技厅以科技创新券形式累计拨付补贴奖励资金5243万元。同时,还促成了约1700台军口仪器设备向民口开放。
着眼科技金融结合。推动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搭建“陕西科技资源统筹金融服务平台”。平台(一期)围绕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三大主体,构建了企业金融服务、企业信息管理、金融机构服务支持、管理部门组织、金融机构评估和平台动态数据管理等六大子系统。2022年建成以来已入驻企业81家、创投机构11家、合作银行15家;2022年以大赛尽职调查为契机,组织14家合作银行和11家创投机构,利用平台对81家大赛获奖企业逐一制定了融资方案并提供融资服务。近三年合作银行为企业授信额度为44.18亿元,实际放款27.34亿元。
着眼推动科技助农服务,建设“陕西省农业科技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科114)”。通过对农业问题进行中文语义分析,实现专家推荐和在线解答,形成农业知识库,打造我省“农业知乎”,实现跨地区、有针对性的农业咨询服务,为农户解决种植、生产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系统汇集专家1060人,注册用户132230人,解决问题1900余项。系统的建设开创了农业专家在线服务“田间地头”的新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与好评。
2.强化技术经理人培育工作。一是持续推进技术经理人培训工作。累计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110场次,培训8000余人次,认定技术经理人1531人,其中初级技术经理人1414名,中级技术经理人117名,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103家。二是开展技术转移转化领域职称评审工作。2021年11月,陕西省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陕西省技术转移转化领域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当年完成技术转移转化工程师初级职称评审,60人取得证书;2022年的技术转移转化初、中级职称评审共有26人通过了初级评审,15人通过了中级评审。累计评审创新工程师初级219人,中级84人。三是探索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构建技术转移的创新对接平台。借助丝博会、农高会、科博会等活动契机,先后与省内外上海、深圳、宁波、苏州、江门、温州、绍兴等地开展技术转移项目对接活动,还与河南济源市、三门峡,山西运城,榆林、咸阳、渭南等开展专项项目对接活动。2021年,西安科技大市场联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开展西安市科技企业家创新领导力(技术转移)培训班;2022年,与深圳虚拟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促进会组织两场“鹏翔长安”产学研成果对接会。
3.发挥西安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集聚优势。西安科技大市场搭建并持续完善服务于成果转化的线上平台体系,打造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承载平台。已经建设形成专利申请前评估公共服务、设备仪器共享公共服务、科技成果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政策服务、人才创业等平台,建成包括人才库(19401名行业专家)+成果库(15297项科技成果)+企业库(7617家企业信息+2467家机构信息)+需求库(1401项技术需求)+资讯库(248895条新闻通知公告) +专利申请前评估项目库(8175件专利)+视频库(954条视频)+知识产权库(937件知识产权)。西安科技大市场已发展成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科技资源统筹、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
4.创新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按照陕西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聚焦“两链融合”,西安科技大市场创新性开展成果转化专利评估服务,搭建专利申请前评估全流程工作体系,以解决高校、院所和企业在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自2021年10月25日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体系正式运行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评估项目8175件。西安科技大市场创新性开展成果转化专利评估服务入选《教育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 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典型经验。2022年6月8日《中国知识产权报》专利周刊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利质量求真 成果转化求实》为题,报道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安科技大市场密切合作,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的经验做法。
5.建设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示范基地。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力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建设全省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示范样板,通过“一园两地”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的深度合作。自2022年6月总基地正式揭牌以来,已落地6家地市飞地孵化器(咸阳、宝鸡、榆林、安康、商洛、铜川),11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程大学),2家科研院所(航天云网、中科院地环所),1家专业孵化器(海创汇西安创新中心),1家综合孵化器(沣创星工厂·科创中心)。
(四)亮点与成效
建设“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助力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为充分发挥省级创新平台的研发优势,促进存量成果尽快转移转化,支撑中小企业获得精准便捷优质的创新服务,陕西省科技厅借助陕西科技大数据平台及“平台+数据+标准”管服系统,开发了“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该平台展示省级创新平台研发实力,整理挖掘中小企业需求,通过双向补贴、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措施,实现了技术服务资源与科研需求自动对接。平台自运行以来,注册机构达517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7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6家;注册企业达7483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5665家。特别是2019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双向补贴形式共投入1857万元支持平台运行。
一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为解决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自身研发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化通道,实现中小企业在线需求征集、分析及线上智能供需撮合,线下服务反馈,服务备案等及时、精准的一体化研发服务功能,“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聚集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大量存量科研成果,推动省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截止目前共推动500余家省级研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促成科技服务合同778份、总金额超过4亿元。
二是为中小企业研发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科技支撑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推荐算法模型,线上分析注册企业填报的研发需求,并结合中小企业的研发需求,提高推荐结果的精准度,自动与创新平台的科研成果等综合情况进行匹配,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形成健全的服务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由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团队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提供项目支持,由中小企业提供技术需求,形成三位一体的平台自循环模式,激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团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为中小企业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优质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由第三方运营机构对平台运行进行运维和推广,同时进一步实现联通各省、市、县三级综合服务平台,整合西北五省七方优质服务资源,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形成专业运营服务团队,服务覆盖区域产业集群及中小企业。
下一步,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有力支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多链融合,在跨行业、跨区域、跨国间技术转移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