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分中心动态 >

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5-07-16 11:27 来源: 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字体大小:【    】 浏览次数:20

    今年以来,在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指导、汉中市科技局直接领导下,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作为汉中市秦创原建设主阵地中心于20251月加挂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牌子聚焦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主导构建市协同联动工作的汉中市秦创原建设体系,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实施,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探索、加力建设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现将半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1.加力推进科技科技资源统筹

中心树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新质生产力”工作理念,锚定我市5个千亿和3个百亿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创新需求,立足我市科技创新资源实际,系统谋划推进科技资源统筹和开放共享服务。一是积极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我市“5+3”重点产业集群、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所属“一心六区”相关人员及企业代表赴西安精准对接2次,先后到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法士特集团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光机所硬科技企业社区、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上市企业开展调研、座谈系列活动达成合作意向20项,深入沟通洽谈5项。二是统筹单位与域内高校科技资源实现新突破。经过精心谋划,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立足中心拥有的一批高端生物资源研究设备仪器、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实验室及相关设备,双方合作共建共享实验中心,面向域内高校科研需求、特色农业产业研发需求、检验检测需求等提供开放共享和服务。三是动态更新科技创新资源“四库”。依托汉中市5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规划,认真摸排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和需求,筛选梳理建成科技成果资源库、投行投资基金库、产业技术需求库、科技创新人才库“四库”,收录科创资源1500余条。四是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在天麻、黑木耳、西洋参等方面主导或参与省级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其中中心主导编制的陕西省地方标准“黑木耳系列标准”正在开展修订,已完成意见征求并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查,为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小木耳、大产业”提供了科学化种植的技术标准。中心和陕西森盛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编制的陕西省地方标准《天麻生产技术规范》已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专家审查,即将正式发布。合作编制陕西省地方标准《西洋参生产技术规范》已通过省农业厅初审。五是开展区域创新能力情况调研分析,并组织29个企业申报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已完成初审并推荐到省科技厅参加评审。

2.积极发挥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职能

今年以来,中心持续推动构建“域内外联动、市县区协同”的秦创原建设体系加快完善建好科技成果资源库、投行投资基金库、科技创新人才库、科技创新需求库,完成更新数据500余条一是充分发挥秦创原总窗口汉中离岸创新中心作用。深入对接秦创原总窗口,建立“3+高校院所+N”工作机制组织各县区、企业赴西安与高校院所、企业精准对接。推动新签约科技创新类项目8个,总投资8.14亿元二是继续做好重点企业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快速反应中心)工作。为陕西萃程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协调扩大办公场所,助力企业开展稀有人参皂苷在现代医学、保健、皮肤护理等领域应用研究协助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有限责任公司在沣东建设1000余平方米的企业快速反应中心。目前已支持陕西晟楠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萃程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陕硬(西安)航空精密切削技术有限公司、汉中德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建立离岸技术研发中心、离岸快速反应中心4个。三是组织编制“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图谱”。紧扣我市“5+3”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与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7个产业链建设牵头部门共同开展编制工作,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精准耦合。四是指导县区和园区分中心积极开展秦创原工作建成修正陕南秦巴生物医药研究院、宁强高新区产业创新研究院、华鲵城固大鲵发展研究院、固博陕西新质机器人学院,促成佛坪山茱萸“食药同源”离岸创新中心和略阳“略有科特派”等一批院所平台落地,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双融模式,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贯彻落实全省《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联合举办路演活动12次、推介项目数114个、签约项目数37个,转化科技成果73项,新增成果转化企业15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嵌入重点产业链。

    3.聚力服务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

中心在充发挥牵头作用,在要素集聚、服务集中上持续用力有效统筹工作专班、运营团队、专家队伍“三支队伍”,聚力服务秦创原汉中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一是持续构建创新服务体系。举办“科创助航,翼动汉中”为主题的秦创原汉中航空装备制造高能级科创孵化器启动仪式协调成立秦创原汉中航空装备制造高能级科创孵化器(海南洋浦科创园)离岸创新中心。对聚集区内重点企业信息、科研平台及科研人才、大型设备仪器、航空装备制造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等信息进行了梳理建档,建立了“四个清单”,对推荐申报的46个省级四链融合项目开展跟踪指导组织陕西理工大学和重点企业技术专家组建30人的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专家队伍,组建包含20名省市技术经理人(其中中心人员7)的科技成果供需队伍。积极协助汉中航空经开区争陕西省智能航空装备制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项目二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协助航空经开区召开汉中航空产业暨大型无人运输机协同发展推进会,组织聚集区12家企业180余件产品参加第九届丝博会科技创新展,吸引50余家企业沟通洽谈,有力推动汉中航空装备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三是搭建服务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沟通对接平台。组织召开全市科技金融工作座谈会,邀请人行汉中市分行、金融监管总局汉中分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2家单位参加,共商政府、银行与企业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合作方向和具体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加速集聚,成功促成产业聚集区与交通银行等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4.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落地

中心聚焦产教融合深化、科技攻关突破、产业创新升级、人才引育优化领域精准发力,探索改革举措落地。一是率先开展试点建设工作。聚焦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融合存在堵点卡点问题,构建“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科技推动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二是积极开展应用场景创新。以中心自有技术经理人为主体,吸纳高校、院所技术经理人组建场景创新小组,针对航空装备制造、特色农业等领域科技成果开拓应用场景,已打造小麦油菜无人机飞防应用场景。三是精准开展高端人才需求对接。根据科技创新资源“四库”数据和科技资源统筹工作开展掌握的动态信息,精准陕西理工大学等域内高校院所科技顾问”“科技副总需求协助企业聘请产业教授”“产业导师推进科技人才双向流动。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目前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处于业务转型阶段,正在按照省秦创原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和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工作规划,加快布局域内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着力推行以下工作举措:

一是动态掌握全市科创资源家底。围绕全市“5+3”产业集群建设,梳理建立前沿引领技术推动型、现有优势技术焕新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型、“卡脖子”技术攻关型等技术清单,绘制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图谱,根据问题类型实时更新至秦创原汉中网络平台和“四库”之中,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及时对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着力服务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建设。围绕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一心六区”体系,建立创新资源、技术需求、人才招引、政策支持等清单,制定建设任务,梳理现有政策,从企业招引、入驻、孵化、基金、项目包装等为聚集区企业提供各方面支持。

三是加大“三项改革”项目路演举办力度。利用全省科技资源体系,围绕本市产业集群,针对企业的“堵点”“卡点”常态化指导各县区、园区开展科技成果需求对接和项目路演,强化撮合对接功能。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吸引中小微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迅速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点建设工作,通过与陕西理工大学具体实施开展校地平台建设“同频共振”校地技术创新“同题共答”、校地技术人才“同培共育”、校地高端人才“同招共用”、校地产业发展“同创共进”五项具体工作,构建“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科技推动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分散资源,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化高校创新平台面向社会共享应用,强化创新要素跨领域流动组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五是深化开展科技开放合作。中心将定期与域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加强与专家、技术团队交流合作,动态更新“科技成果资源库”“投行投资基金库”“科技创新人才库”“产业技术需求库”,常态化举办专场路演对接活动,支持更多汉中企业以“研发在总窗口,产业在汉中”模式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离岸技术研发中心,精准对接更多科创要素,助力产学研合作和科创项目转化孵化产业化。同时继续探索深化与高校和院所合作模式,通过共建创新平台、统筹推进人才双向流动、协同开展应用场景创新等方式,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举措落地。

2025年6月22日

附件下载: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陕ICP备17001181号-4

联系地址:西安市高新区丈八五路10号

联系我们:029-8885637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