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分中心动态 >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杨凌分中心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牵引,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主线,以构建“四链”融合生态为保障,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
(一)推动重大创新平台能级跃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完成重组,争取全国重点实验室经费2000万元。中国一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460万元。加快推进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推动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P3实验室)开展选址环评,西农大与西交大共建的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揭牌成立。打造陕西省秦创原高能级科创孵化器,组织区内4家企业申报省级中试基地,支持西农大申报省级概念验证中心。
(二)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出台了《杨凌示范区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印发《省级科技类项目推荐管理实施细则》,编制“五类”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争取获批2025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22项、2749万元,新增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支。17项科技成果通过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公示,其中康振生院士入选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人选。国内首株干白葡萄酒本土酿酒酵母NX16菌株实现产业化并成功量产。西农大正式发布“后稷农业大模型”,学校近30年来首个家畜国审品种“元生爱特”奶绵羊正在进行国审结果公示。
(三)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筛选首批“三项改革”科技成果100项。今年以来举办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等成果路演对接活动84场次,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10项、交易额7.2亿元,同比增长44.28%。撮合植物品种权交易20项、交易额688.2万元,同比增长50%。加速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推进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出台《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支持政策》,4人被认定为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技术经理人。
(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印发了《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工作方案》,成立改革专项小组。深化示范区、西农大、陕农发三方融合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共建产业园区、育种基地等7个合作项目。聚焦产业所需设置学科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未来农业研究院建设,新增数字经济、生物信息学等5个本科专业;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本,首批将设施园艺、动物医学等6个专业纳入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全省“三秦英才”计划入选者31人和团队4个、“校招共用”引才用才专项19人。
(五)不断扩大示范推广效能。推广“企业+团队+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出台了《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征集37家科技企业联合创新团队组建联合体,即将组织开展联合体论证。《陕西日报》头版刊发《打通走向市场的“高速路”—杨凌以“联合体”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西农大与陕农发规划建设18万亩的现代农业“飞地园区”。加快推进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建设,举办全省“三区”科技人才专题培训会,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126场次、5530人次,新增302名学员获得杨凌农民技术职称。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一次省部共建会议精神,高质量推进杨凌分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和强化科技资源高效运用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建设,推进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P3实验室)项目建设。聚焦生物育种、节水农业、土壤改良与耕地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
(二)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驻区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三项改革”,开展“路演、对接、推介、大赛”四大活动200场次以上。加快中国杨凌农创汇建设,搭建“四库一网”,开展需求发布、成果对接合作。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带—“杨凌农创T台”,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样板。
(三)持续提升示范推广效能。组建“企业+团队+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10个,加大典型案例宣传。推进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建设,举办骨干科技特派员专题培训会,全年培训4.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