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分中心动态 >
一、工作进展情况
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以下简称主中心)作为链接榆林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桥头堡、总窗口、总平台。2025年度围绕着科技企业培育、人才资源库建设、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前沿科技项目招引等方面开展运营工作,围绕实现主中心年度运营目标,各项工作成果均超前于时序进度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企业培育
主中心2025年度培育孵化科技企业数量目标为10家,截至目前共完成10家企业的入孵协议签订、7家企业正在推进入孵流程。
(二)人才资源库建设
主中心2025年度人才团队入库专家目标为30位,截至目前已完成18位专家入库。
(三)活动举办情况
主中心2025年度常态化举办各类科技成果赋能活动目标为18场,截至目前共举办活动8场,具体如下:
1.主题类活动
举办主题类活动5场,分别从推介会、沙龙交流、和入孵企业指导等方面开展,促进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和项目孵化。
2.路演类活动
举办路演类活动2场,分别聚焦新材料和高端装备智造产业链开展三项改革产业链路演,搭建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平台,为榆林储备优质项目、注入科创活力,为全省深入推进“三项改革”贡献榆林力量。
3. 供需对接活动
举办供需对接活动1场,聚焦西安石油大学旋转导向钻井技术项目,从产业方角度研判项目的应用场景、落地榆林和孵化培育的价值。
(四)成果转化方面
1.项目招引及挖掘
(1)完成深度调研和访谈的科技成果项目21项,具体如下:
1 |
上海氢洋科技有限公司 |
2 |
陕西微牧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3 |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4 |
优迈智慧矿山科技有限公司 |
5 |
西安石油大学旋转导向钻井技术项目 |
6 |
比翼航空无人机项目 |
7 |
新型氢燃料电池及相关技术研发项目 |
8 |
正道智行(西安)低碳科技有限公司 |
9 |
无人设备巡检平台研发项目 |
10 |
采空区煤矸石浆体充填技术及应用项目 |
11 |
陕北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先导性试验项目 |
12 |
交大“高性能析氧催化电极产业化”技术 |
13 |
粉末冶金智造项目 |
14 |
基于人工智能的煤层气藏三维可视化系统 |
15 |
耦合深度学习的局域尺度环境安全评价数值模拟平台 |
16 |
数智油气-物理+AI双驱动的油气开发决策与优化软件系统 |
17 |
陕西天翼鸿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18 |
西安交通大学固废资源化和土壤/水体生态修复 |
19 |
陕科大化学学院徐秦峰教授《食品乳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食品乳品真实性核酸检测、活性乳蛋白检测与分离提纯 |
20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嘉兴教授项目:秦耘农业激光机器人 |
21 |
西安科技大学李素丽教授项目增材制造修复煤矿机械技术的应用 |
(2)重点跟进落地榆林市的意向科技成果共计7项,具体如下:
序号 |
推荐成果 |
推荐理由 |
1 |
上海氢洋科技有限公司 |
榆林作为能源重镇,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具备发展氢能产业的良好基础。推进氢能产业链构建:协助榆林构建从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到应用的完整氢能产业链。 |
2 |
新型氢燃料电池及相关技术研发项目 |
榆林正在积极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产业。公司的新型氢燃料电池及低速PEMFC电动车动力系统等技术和产品,与榆林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
3 |
正道智行(西安)低碳科技有限公司 |
煤矿是碳排放重点行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公司产品和后续业务可以在榆林地区煤矿推广应用,服务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榆林成熟的煤矿产业上下游资源能为公司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公司的发展也会带动榆林相关产业的完善,产生双赢局面。 |
4 |
无人设备巡检平台研发项目 |
该项目主要应用于化工、煤炭、电力、建筑等高危险厂区巡检预警工作,降低操作人员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助力企业精准快速识别风险、预风险、管控风险、降低风险。可以配合榆林当地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榆林煤炭化工、建筑行业稳步向好。 |
5 |
采空区煤矸石浆体充填技术及应用项目 |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弃物,约占煤炭产量的10-20%;项目可协助榆林市煤炭产业升级,充分利用煤矸石。 |
6 |
陕北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先导性试验项目 |
项目先导试验区位于神木市大保当镇;可直接落地榆林,共同推动富油煤资源原位高效开采技术创新。 |
7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嘉兴教授项目:秦耘农业激光机器人 |
目前已在定边县300亩示范项目,参与陕西省农机装备研产推用一体化熟化应用基地建设,国际领先的农机项目,已收到以色列、俄罗斯和部分金砖国家的外贸意向订单超500万。2025年国产农用设备出口激增,未来千亿级的市场前景待开拓。 |
2.科技成果项目推介
已向榆林推荐产业化拟落地项目9个,具体如下:
1 |
榆林盐碱地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项目 |
2 |
西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3 |
陕西泽芯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
4 |
氢能源科技与大载荷无人机项目 |
5 |
新型氢燃料电池及相关技术研发项目 |
6 |
研发无人设备巡检平台项目 |
7 |
碳汇监测管理服务平台项目 |
8 |
采空区煤矸石浆体充填技术及应用项目 |
9 |
陕北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先导性试验项目 |
二、工作存在问题
(一)项目招引落地缺乏有效抓手
科技项目转化落地目前资金支持渠道单一,过度依赖财政直接投入,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如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合作)运用不足,对科技型、成长型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和精准度有待加强;其次,资源匹配度不高, 对本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承载空间等优势资源的梳理与包装推介不够精准,未能有效转化为吸引特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项目与本地实际契合度有待提升,系统性、集成性的“有效抓手”明显不足,成为制约项目招引质效和落地速度的关键因素。
(二)榆林市产业创新真实需求识别与响应机制亟待完善
榆林市正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精准把握产业创新核心需求是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前提。当前在有效识别、汇聚和响应全市产业创新真实需求方面,仍面临系统性挑战,一是因为传统路径依赖深,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能源化工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部分企业依托资源禀赋即可获得较好效益,对技术革新、模式创新的紧迫感不强,导致真实的、引领性的创新需求被掩盖或抑制。二是企业端诉求表达不充分: 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和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受限于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对政策理解程度,往往难以清晰、系统地表达其转型升级、技术攻关、工艺改进的具体痛点和潜在需求。
(三)先进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转化存在明显堵点
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与本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精准对接、高效转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在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尤其是源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成果)与产业方(特别是本地传统企业、中小企业)开展实质性技术接洽、合作方面,仍面临多重障碍,一是部分传统企业(尤其依赖资源型企业)习惯于成熟技术和既有模式,对采用前沿技术、进行工艺革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且对创新失败风险的容忍度较低,倾向于选择“短平快”项目,对接洽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先进成果态度谨慎。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不够完善,缺乏能够快速整合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等要素的产业生态圈,使得单个技术成果的导入面临“孤岛化”运行风险,降低了产业方参与技术接洽的预期收益。技术接洽“启动难、推进慢、落地少”的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贡献度。
三、工作开展建议
借助榆林市秦创原创新联合体聚焦榆林市产业需求,进一步强化政策集成与资源倾斜,以主中心为榆林创新总窗口汇聚更多先进成果并推动科技项目产业化落地。通过秦创原总平台进行技术寻源,攻克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创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