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
2025年,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科技委员会会议和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服务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力加速推进全省科技资源统筹和秦创原创新促进体系融合发展,立足“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富集的科教资源”,积极探索构建秦创原“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开展的主要工作具体如下。
一、优化完善工作体系,探索省市协同机制,以“需求上行、资源下行”促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一)推动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省市联动体系建设
1.召开调研座谈会,布局全省两个中心体系建设。3月组织召开“全省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和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深入研究探讨秦创原“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建设,指出全省科技资源统筹及秦创原创促中心体系要充分利用秦创原总窗口和西部科技创新港聚集的政策、创新、产业、人才、金融等高端要素资源,发挥好桥梁作用,努力推动“需求上行、资源下行”,辐射带动并实现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落地转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市分中心在做好承上启下工作的同时,资源统筹中心注重资源需求侧服务,创新促进中心注重资源供给侧服务,融合推动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匹配对接,实现成果转化落地。省科技厅创新平台建设协调处、产业创新促进处有关负责同志,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联席会议工作专班负责同志,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各地市资源统筹中心、秦创原创促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2.加强评价考核,修订体系建设工作指引。为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和秦创原创促中心体系,提升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效益和水平,加强各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秦创原创促中心建设工作,2025年1月协助省科技厅秦创原平台建设处修订完成《秦创原创促中心体系建设评价实施细则》,5月协助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处修订完成《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并征求各地市意见建议。
3.协同推进省市科技资源统筹和创新促进中心工作。围绕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秦创原“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等重点工作,各地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创新促进中心定期上报工作计划和开展情况,探索路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凝练典型,用以指导推进下一步两个中心体系融合发展工作。
(二)探索实践“需求上行、资源下行”对接服务
1.积极开展科技成果需求对接
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平台征集等形式,收集安康、渭南、延安、韩城等技术需求504项。根据需求结合高校已有成果,对接匹配陕西科技大学技术成果37项、陕西师范大学技术成果16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果20项。参与省教科人专班“省内校企合作企业”调研走访工作,走访企业25家,赴深圳调研招商1次,完成正泰电器与交通大学技术团队、长嘉建设工程公司与陕科大技术团队技术需求对接、对西安交通大学合作企业陕西秦土农业有限公司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协助收集各地市招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落地情况共计69项。
2.积极探索地市科技金融服务
依托陕西科技资源统筹金融服务平台收集各地市企业融资需求,累计向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荐20家股权融资需求企业。依托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对接地市企业资源,联合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秦创原科技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前往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开展企业融资需求走访调研和投融资需求宣传对接工作。目前安康市已拜访37家企业,完成开户5家;汉中市已拜访12家企业,后续将继续走访汉中企业,推动落地实施;商洛市举办科技金融对接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活动,现场服务近50家企业的融资需求。为落户创新港重点企业西安得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接多家银行贷款及股权融资机构资源,助力企业融资。
(三)省市联动组织一月一地市系列活动,促进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以秦创原“一总多区”一月一地市系列活动为重要抓手,省中心分别与渭南、铜川、安康、咸阳、商洛、大荔等市县联合举办系列活动,结合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地市行,发挥行业产业创新联盟等优势,推动成果转化项目在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落地。围绕增材制造、光电子、富硒、预制菜、中医药、无人机、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联合发布推介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项目37项,15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举办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地市)专场路演3场,16家企业及高校进行了成果路演。
二、“一总多区”创新发展工作初见成效
宝鸡市:共培育省级秦创原引进高层次人才1名、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支、外国专家服务项目1项、选派“三区”科技人才75名。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21户、高新技术企业32户、瞪羚(潜在)企业9户、科技领军企业8户、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户、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1.1亿元。
咸阳市:走访重点企业89家,收集技术需求47项,指导1077家规上企业完成2024年度研发活动统计,填报研发经费64.1亿元,同比增长18.7%。组织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中级培训,50人通过能力等级认证,累计培育技术经纪人126人,完成企业技术对接服务68次。组织西安交大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项目路演等15场活动。
铜川市:密集走访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就铝产业技术经理人培训及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专项对接。组织召开了“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二次联席会议,给予“西安交通大学——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项目”融资需求支持,拟以增资扩股形式给予该项目支持300万元。
渭南市:举办第九届丝博会增材制造产业链专场路演暨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渭南行等路演活动3场次,发布科技成果70项、技术需求43项,路演项目55个,现场签约项目13个。举办2025年第一期“定制式金融”投融资路演对接会,建设银行等20余家金融机构参会,蒲臻善生物科技与建设银行达成80万元融资贷款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本与项目的精准对接。
榆林市:开展深度调研和访谈科技成果项目21项,重点跟进意向落地科技成果7项,推荐产业化拟落地项目9个。常态化举办各类科技成果赋能活动8场,分别聚焦新材料和高端装备智造产业链开展“三项改革”产业链路演2场;聚焦西安石油大学旋转导向钻井技术项目举办供需对接活动1场;举办推介会、沙龙交流和入孵企业指导等主题类活动5场,促进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和项目孵化。
延安市: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新入驻企业和机构28家,转化科技成果18项,兑现49家科技型企业奖补资金530万元。制定了《延安市科技服务“7+25”现代产业链群工作方案》,深入产业链链主企业开展科技政策宣讲和需求征集活动7次,覆盖25条产业链链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190家,建立了科技领域5个需求库,征集重点技术需求185个,全方位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
汉中市:建立“3+高校院所+N”工作机制,组织各县区、企业赴西安与高校院所、企业精准对接。推动新签约科技创新类项目8个,总投资8.14亿元。联合举办路演活动12场次、推介项目114个、签约项目37个,转化科技成果73项,新增成果转化企业15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嵌入重点产业链。
安康市:组织举办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及校企路演活动 8 场次,发布高校成果38项、企业需求46项,促成签订产学研协议13项。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19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91亿元,同比增长250.6%,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达7.6亿元。指导50余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类项目,培育入库高新技术企业80余家,专利代理100 余件,代理商标注册100余件,代理财税服务1000余家。
商洛市:完成登记技术合同199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540.39万元。面向新材料、健康医药等产业链企业征集科技副总选聘需求49项,先后开展产业供需对接活动45次,挖掘西安交大超储超充研究院钠电正极材料等成果转化项目需求78个,先后开展校企对接等科创服务60余次。
杨凌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完成重组,争取全国重点实验室经费2000万元。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460万元。筛选首批“三项改革”科技成果100项。举办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等成果路演对接活动84场次,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10项、交易额7.2亿元,同比增长44.28%。撮合植物品种权交易20项、交易额688.2万元,同比增长50%。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以秦创原“一总多区”一月一地市系列活动为抓手,常态化组织地市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宣贯和项目路演,以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券、技术经理人、科技副总、企业数字化转型、农科114等科技政策宣传培训为纽带,做好地市需求服务工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落地,全力推进“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