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人
李生秀、王朝辉、高亚军、李世清、田霄鸿、周建斌、曹翠玲、翟丙年、李文祥、梁东丽
介绍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行为和作物氮素营养机制,有效施磷的土壤因子和作物对磷肥的响应,发展了土壤作物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理论,构建了氮磷肥料高效施用技术体系,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和应用。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有:
1.明确了黄土高原土壤氮素行为,发展了旱地土壤氮素转化迁移理论:首次提出了评价旱地土壤可矿化氮有效性的“淋洗耗竭培养”法,确定了可矿化氮数量;建立了测定旱地土壤固定态铵的“低温加热”法,明确了固定态铵调节土壤供氮的作用;首次确定了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氮的数最、影响因子及其生物有效性;查明了旱地土壤矿质氮的去向。2.确定了主要早地作物地上部气态氮损失的数量、时期和部位,揭示了旱地作物硝态氮累积及其调控机制。3.提出“覆膜一建模法”,确定了施氮与作物蒸腾的关系,揭示了水氮耦合的生理机制。4.发现旱地磷肥肥效取决于土壤供磷水平,查明了不同作物对磷肥反应差异的机理。5.构建了高效施肥技术体系,建立了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供氮指标和“因水施氮”技术,磷素丰缺指标及因土、因作施磷技术,研制出三种新型肥料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将旱地氮磷肥料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成果在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